关于近代历史的问题

wu.fan-pin.com     2024-07-05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图片中展现了辛亥革命以后,广大中国人民街头剪辫子的情景。文字内容主要选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上书,重点分析“断发易服 ”的重要性。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落后的社会习俗不仅阻碍正常的国与国的交流,而且也阻碍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悖,所以剪掉辫子、脱去长袍、与世界接轨的主张,无疑是进步的。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式阅读引言内容。设计问题一,通过观察引言中的图片,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哪些方面判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代?这种发式开始于何时?)设计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的文字内容,你认为康有为为什么要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教材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介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西方的社会生活在影响着中国,中国人民也在向西方的学习过程中向发达的国家靠拢。教材首先概要地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随后重点介绍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由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时应该首先增加关于“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剃发、梳辫子和缠足的由来。加深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情况。

(1)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840年,英国为了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的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商业贸易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了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随之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也传入我国,并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中国以抵抗派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进一步传入我国。我国社会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开始,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上海。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浏览精彩上海网站,了解具体情况。

(2)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鸦片战争以后,首先,是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其次,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第三,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即颇喜欢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很快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改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从“食”的方面来说。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虽然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也为百姓所接受。

从“住”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作比较,增强感染力。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又倡导妇女“废止缠足”,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美。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男发,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请同学们思考汉装与西服的区别以及妇女缠足的影响。婚丧习俗制度的演变,看生辰八字、门当户对、同姓不婚、媒人介绍和“小结”(童养媳)“大结”(正式完婚)等铺张繁琐的婚姻制度演变为婚姻自由、简约文明的制度,社交礼仪和称呼也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此外称呼、历法和节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还是微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这一目分两个阶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其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目改革开放的教学内容时,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自己家庭的穿衣、饮食、住房、交通工具和生活习惯。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给农民分得了土地,给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人民政府还实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困难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但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对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特别是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导致经济建设的步伐过快,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其次,城镇人口增长过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第三,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所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的衣、食、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表现

从“吃”的方面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建议教师解释好“菜篮子工程”,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菜篮子工程与环境保护》,使学生深入了解本地“菜篮子工程”实行的情况。

从“穿”的方面来说。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伴随人民思想的解放,中国人民的着装,已经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大型服装商场经常举办服装表演,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从“住”的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建国初期封建婚姻制度普遍存在。青年男女结婚时多沿用旧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的前提,门当户对、婚姻论财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强迫包办、买卖婚姻和早婚是结婚的主要形式。为筹办婚事,一些翻身户四处借贷或变卖家产作彩礼,往往待婚事完毕时家底已空,致使家道返贫。早婚情况突出,女子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子,危害个人健康,降低人口素质,伤及民族元气。1950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素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可以首先请同学们回顾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采用谈话法的形式,实现旧知识的再认再现。例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鸦片战争的结果?签约的地点?《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由此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并观察图片,思考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中国人民最早意识到“断发易服”是在什么时候?中国人民真正开始“断发易服”又是什么时间?通过这个问题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进步与落后势力斗争的结果。从而得出历史的进步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结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内外原因。在讲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时,紧紧抓住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表现。 在讲授“衣”时,要突出变化的历程,强调五个时期。教师可以重点介绍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关于“食”、“住”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自己感悟人民生活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关于社会风俗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社会风俗的变化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指导学生编排小短剧适当的表现这种变化。容易被学生们更深的理解和接受。

关于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一目,教师在讲授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时,针对党和政府实行的统购统销的政策,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收集一些本省的粮票、布票、棉花票、油票、肉票和豆腐票等等,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学生考虑这些供应票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情况,加深对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变化的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教科书展现了四幅历史照片《菜篮子工程》、《陕西韩城党家村的时装表演会上,姑娘们展示家乡的特色产品家织土布》、《天津最大的安居工程——华苑小区》、《天安门广场上的太极拳表演》和《江苏张家港市唐桥镇举行千人围棋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四幅照片作为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流动中感受到中国人民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在介绍“吃”的“菜篮子工程”时,应该请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家长调查六七十年代的蔬菜市场的品种和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并通过自己的接触举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菜篮子工程,例如城市郊区的蔬菜塑料大棚,使一年四季人民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和品牌蔬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追求。教师在介绍“住”的“安居工程”时结合教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的图表,请同学们考虑通过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强调人民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民居住的质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此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介绍“社会风俗习惯”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太极拳表演》和《江苏张家港市唐桥镇举行千人围棋赛》时,首先由教师阐释建国后,我国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丑恶的社会风气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好转;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列举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例,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长假旅游,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到图书馆充电,尤其是从事公益活动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化:受西方文明影响,中西结合,土洋并存。如穿西装 中山装 改良旗袍,吃西餐,看电影,文明婚葬礼等等。习俗的变化主要在沿海大城市显著,乡村受影响较小,变化不大。
原因:西方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冲击了传统风俗,带来了西方文明;民国的建立,政府倡导废除旧俗,学习西方;民众热衷追求西方文明。

吃西餐,穿西服,喝咖啡,过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见面礼也变成了握手,拥抱。住房也变,生活方式都变化很大。

1840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如果说的是习俗的改变方面正如楼上的香香猪518的朋友说所的只是在服饰方面影响比较显著。但是根本上来讲就是:中西合璧,求同存异。

里俭>>> 你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吗?如题.近代史老师要我们提出几个问题,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并要说!为什么!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而且最好知道自己想要得到... -
19161869286------ :[答案] 问题:近代外交给我们的启示 喜欢原因:有实际意义,值得挖掘 方式:讨论.结果有利有弊

里俭>>> 关于近代史的三个问题?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执政情况评价?1.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针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论述)2.国民党政权在大陆... -
19161869286------ :[答案] 回答:1、广大的农民没有土地资源来耕种,而地主有大量土地来收租,放高利贷,遇到灾荒便有人饿死.工厂工人又受资本家压迫.都是生活基本没有着落的人.再加上内战和抗战来了更大的负担和创伤.最终到了不得不倒台的政府.2...

里俭>>>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
19161869286------ :[答案] 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 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__^

里俭>>> 近代史纲要的问题,一、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合... -
19161869286------ :[答案] 一、我认为这两句话都是对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战争带有双重任务:一个是抗击侵略者,一个是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但是同时也收到双重压迫.一个来自外在的侵略压迫,一个来自内在的本国政府的压迫.中国近代的战争史的...

里俭>>> 历史课问题:革命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要途径各位,关于历史问题,急,“革命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要... -
19161869286------ :[答案] 因为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 故只有革命才是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要途径.

里俭>>> 关于近代史的一些小问题,比较杂 -
19161869286------ : 1.在社会学中,传统社会是相对于近现代社会而言,以家庭控制为基础和基本运作机制的伦理社会,社会控制基本上依附于家庭控制. 传统社会的基本属性是:自然经济的、官僚权威的、缺乏社会福利的、乡村性的、机械团结的、农业的、信仰...

里俭>>> 求助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几个问题 -
19161869286------ : 1、我可以用一句话给你解释清楚.道光时期,英国大量往中国贩卖鸦片,夺去了国民的健康和银子,林则徐不服气跟人家干了一架,结果输了,还割了许多地给人家,签了不平等条约,逐渐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2 半殖民地是相对与殖民地,形式上还有自己的独立主权和政府,但实际已经能够被宗主国控制了.半封建是说,他虽然还沿用封建社会的政体,但实际上一斤故事资本主义的体制在起作用了,所以只能说他半封建了.3、你去了解一下孙中山的生平就晓得了.先生为民主为自由,终其一身.这都是在国外学来的先进的政体和经体.哦,戊戌变法中下的诏书,也是这些海归从西方学来的.

里俭>>> 中国近代历史问题 -
19161869286------ : 五四运动不是政府行动,而是爱国民众自发组织的,所以不算保卫和平: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虽为战胜国却被强迫签订凡尔赛合约,由于五四运动的推动未签订此合约反抗侵略:鸦片战争,结果失败,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

里俭>>> 问问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问题 -
19161869286------ : 1 是1949年4月23日星期六是癸未日南京解放2 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相当大,比如说东海领土争端,再就是海上通道的争夺控制,从台湾海峡到马六甲海峡再到霍尔木兹海峡和莫桑比克海峡,这条通道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生命线,随着日本开始谋求军事大国位置改变自卫队的自卫性质,与实力不断增强,走向远洋的中国海军肯定会发生摩擦,所以说战争的可能性相当大.3 时务报:维新时期,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为主张民报:辛亥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资产阶级政权新青年:五四运动时期,宣扬共产主义精神,主张民主科学,反对迷信专制